新闻中心
专注品质 超越自我 打造好的品牌
资讯分类
详情
技术改变教育,教育融通技术,是每一所学校走向未来的必经之路。
教育装备该如何赋能于学校?今天的中外实践证明,哪怕一个小小在线软件的合理运用,也能串起全体师生家长的学习与教研;而在大数据环绕的校园,日常的教学内容、教学管理、系统评价正获得全方位的重置,根本性的改善;在有的学校,AR、VR已经从课程与课堂里长出应用;在有的学校,空间环境与技术工具完美融合,令人耳目一新地搭建了未来学校的组织形态、学习方式和学习情境……
“未来已来”。超越传统、更高维度的未来学校建设,不仅已经成为学校内外变革力量的共识,甚至已经化为坚定却多少有些茫然的行动。
2014年首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,蒲公英教育智库在中国大陆率先发出未来学校建设的呼吁和构想。几年过去了,未来学校在中国教育界已经成为热词,但也很大意义上成为了虚词。想象与构思总是美轮美奂,学校的实践却多数缺乏支撑;智慧的装备总是容易上马,教学与管理的运用却时常冷冷清清;更多学校的技术运用未经系统设计,少有实操培训,更缺失了教师群体主动探索的温度……
所以本期杂志,我们试图追问突破教育技术困境的解决方案,讨论未来学校建设怎样路径清晰“由虚转实”?同时我也借这个机会,向学校校长提三条建议:
第一,遵循一个原则:“软件”比“硬件”更重要。我们都知道,每一场技术革命,永远是“广大人民群众”用起来,社会才实现真正的进步。所以对于未来学校建设而言,启动的关键是“重置学校系统,激活师生参与”。学校必须加强软硬装备与师生管理、学习方式、学科与课程、空间与环境相协同的整体设计,注重完善技术情境下人的培养目标、教师的考评目标、学校的运营目标同步匹配的办学机制,由此才能点燃教师的行动力,增幅学生的获得感。
第二,信任一个方法:先开枪后瞄准——就是马上干起来。一切成功的转型升级,从来都不是蓝图画完、条件齐备之后才一蹴而就。对于中国的大多数学校,你只能首先找一个支点,切一个小维度,发现一两个班级,动员三五个教师,给参与者心中装一个大方向基本正确的罗盘,就立即开始。然后以点带面,迭代更新,内涵式改进,机制化推广……最后成就学校教师群体的习惯性创新。
第三,切换一个重心——即教育管理者的工作重心,要更多地面向技术驱动下的学校可能。其实放眼中外,学校智能化进程,永远是“一把手投入,一群人专注”才能获得足够的动力。学校校长理应把这件事放在和课程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,因为这不仅关乎我们“教什么”“学什么”,也关乎师生们在什么样的情境中教与学:思维方式、组织形态、学习方式、资源基础……从根本意义上,它关乎的是我们这一代学生在未来二十年的生存与发展可能。
关键词:
扫二维码用手机看
上一个:
人工智能时代凸显情感教育需求
下一个:
标本馆建设解决方案
上一个:
人工智能时代凸显情感教育需求
下一个:
标本馆建设解决方案
联系我们
留言板
客户留言
描述:
友情链接:
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